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王江平到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调研

    2017-08-29 15:12:49           浏览数:0

  8月25日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王江平就盐碱地改良和农民合作社工作到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调研考察。省工商局局长李关宾,东营市市委书记申长友,国家工商总局个体司副巡视员兰世勇,省工商局副局长郭之祥,东营市市委常委、秘书长张庆华,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杨同毅、东营市副市长冯艺东陪同调研、参加座谈会。

  王江平一行到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参观了盐碱地改良现场,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毛坨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利津县盐碱地改良情况汇报,与盐碱地改良专家、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中,杨同毅副校长介绍到2008年学校在利津县毛坨村设立并注册成立了“东营市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2014年开始建设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研究院作为研发、创新、集成、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是青岛农业大学在东营市的常设机构,围绕盐碱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富裕、农村面貌改善探索新的服务“三农”模式,致力于实现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的利用目标。研究院主要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

    1、创新驱动,科技先行。研究院通过研究台田降盐的原理,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暗管灌排盐碱地快速脱盐系统方法”,改造盐碱地23万亩。引种、试种、筛选了小麦、花生、甘薯、马铃薯等作物耐盐种质资源,成功选育并推广了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筛选、鉴定、培育了耐盐白蜡、榆树、竹柳、盐柳等10余个苗木品种,引进耐盐葡萄品种5个。

   2、建设基地,示范推广。研究院构建了“盐碱地改良”、“上农下渔”、“无土栽培”、“稻鸭共生”、“耐盐林果”、“粮油栽培”等六种生产模式为主的盐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当地被称为“毛坨模式”。毛坨村建立1500亩的耐盐葡萄基地,郭屋村建立了2000亩的“黄河漫滩有机稻鸭鱼鳖畜耦合生产”示范基地,建立600亩的耐盐苗木基地等9个村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

    3、强化培训、培养人才。研究院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农业企业负责人、新型创业农民、农村干部、东营区下派干部等群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农村干部等培训班20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到10000人次。

    4、做好规划、调整结构。配合利津县汀罗镇产业结构调整,编制了《利津县万亩花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撰写《利津县黄河滩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针对黄河滩区“旱能浇、涝不能排”的自然资源特点,提出了压缩小麦玉米棉花、扩大水稻、莲藕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以产业解决滩区涝害问题。

    王江平副局长对校地合作开展盐碱地改良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希望东营市通过与青岛农业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工程和生物改良技术,加强耐盐碱苗种选育,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探索无土栽培、工厂化种植等新模式,不断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模式,推动盐碱地改良利用取得新成效。他强调,农民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要紧紧抓住农产品产供销这个核心工作。在合作社组织形式、融资能力、市场能力、政府政策导向等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产、供、销等环节的协同推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