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创新源头、服务社会发展

    2017-10-18 08:51:17           浏览数:0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处不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大力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积极助推学校内涵发展,建立完善了“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成果转化”一体化协同推动的学校科技创新机制。

  一、围绕国家、省市战略需求积极推动学科融合,活化科技创新源头,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平台建设卓有成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按照现代农业的“大农业”发展需求,加强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积极倡导非农学科与优势农科的交叉与融合,不断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

  科研项目。“十二五”以来年新增科研经费1亿元以上,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计231项。其中2017年学校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种子繁育技术装备研发”项目。学校的“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梁文星教授的植物病理学项目喜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281项,其中国家级科研奖励1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4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44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6个,其中7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8个通过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教师发表论文10437篇,被SCI、EI和CPCI-S收录2884篇,其中被SCI一区收录95篇(第一完成单位)。

  科研平台。依托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强化学科与产业的对接,进一步支撑学校特色发展。学校共有厅局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0个,其中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与培训基地。

  二、坚持需求导向,全面整合科技资源,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成果显著。

  学校紧密紧紧围绕农业产业链条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增加科技对农业全产业的贡献度,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社会服务影响力不断增强。

  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学校50余项技术和品种被国家和省市确定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实现农业技术转移379项;学校技术转移总金额13490万元;转让科技成果16项,累计转让金额2434万元。学校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获青岛市技术转移机构年度考核第一名。

  社会服务。探索创建了政府多级联动、基地网络支撑、学科集成服务、产业效果导向、服务形式多元的政产学研合作服务模式。与青岛、烟台、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等地方政府签署现代农业全面合作协议32个,建设了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研究院等8个区域性研发中心,特色产业基地6个、在20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分布式服务站(专家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