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青农大第一书记:传技术转思路 促农业革新

    2016-10-30 21:00:57           浏览数:0

青农大“第一书记”:传技术转思路 促农业革新

\

夏天,赵山头村“第一书记”唐传成(左)走进田间地头帮着村民一起抗旱。(资料图)

\

赵山头村的云峰寺村在青岛农业大学下派“第一书记”唐传成的努力下,开始筹建打井,村民于得喜站在井口旁,期待着快些用上水。

点击浏览下一张

西七里河村“第一书记”姜涛(中)和村两委现场讨论拦河坝的建筑问题。

记者 张乔阳 孙姝华

“我们来到村里后才发现,在农村的农业真的和这里经常说的‘种了麦子,种了棒子,一年一年老样子’谚语一样,一年又一年的辛劳工作却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我们要用我们的专业将徐庄镇这三个村的农业产业整体上进行调整,真正的让农业新起来。”青岛农业大学下派“第一书记”唐传成说,他要和青岛农业大学一起下派的“第一书记”王珏、姜涛一起将山亭区徐庄镇的三个村农业革新。

吃水难急于生产

赵山头村有个有名的自然村——云峰寺村,名字很美,可是现在却已成了有名的空村,只是因为吃水难。赵山头村“第一书记”唐传成说,刚到云峰寺村感到很震撼,一座座房子不亲眼看到,不敢相信,房子是如何建起来的。可是走进居民家,却更是难以置信,“吃水竟然难成这个样子”。

“水井打了87米,可是连水的影子也没有见,只能放弃,依旧只能肩挑水吃了。”66岁的村民于得科说,活了大半辈子,就没有喝上过自家水井的水。

云峰寺村依山而建,村里的房子都是用白花花的石头垒砌而成,依靠着山势甚为壮观,可是再美丽的风景没有了水,人们也无心欣赏,村里的青年都只能出去打工,留在外面。用村民的话说“村里的姑娘是出嫁走的,小伙子也是出嫁走的” 。

“我们吃水都靠山上的一口小泉,以前还好,常年不断,现在却不行了,雨季倒是够水吃,可是像现在的季节,我们只能蹲在泉眼处等着它冒水,实在不行就只能走上一里多的路去邻村借水。”81岁的村民于得起站在正在施工的水井旁,眼瞅着机器轰鸣工作,期盼着能打出水来。

“这水井打了200多米深了,很快,我们村就不用去泉眼等1、2小时,去邻村借水吃了。”于得起眼睛不离水井说道。

“云峰寺的村民能够吃上水,这事一解决,我这心思也安定了大半。”唐传成说。

修建拦河坝打水井 解决村民吃水、灌溉问题

西七里河村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西北角,距离镇政府驻地约10公里,全村下辖5个自然村,全村共311户,1105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 出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60亩,荒山面积6200余亩,主要盛产板栗、花椒、核桃、樱桃以及金银花。其中,板栗800余亩,花椒500亩,核桃1000亩 ,樱桃500亩。

面对着800多亩的耕地面积,如何解决灌溉问题成了西七里河的驻村“第一书记”姜涛在做农业产业调整前亟待改善的一个问题。“我们村虽然有一条河穿村而过,村民可以取河水用来灌溉,但是,因为这条河的水流不是很大,想要满足河岸边耕地的灌溉还是比较困难的。”“第一书记”姜涛说,经过考察,他决定在河的中间修建一个拦河坝,将水堵截住,这样一来,存的水多了,灌溉也就不成问题了。

“经过测量,修建的拦河坝全长50多米,在拦河坝的上面在修建一个3米宽的生产路,这样一来,村民想要到河对岸去,就不用再绕圈了,能少走很多路呢。”姜涛高兴的告诉记者。

跟随着姜涛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华蒋村新的机井选址的地方,“这里以前是一个旧的机井,我们打算在这里再打一个水井,修建一个新的蓄水池,铺上管道,将水引到家家户户。”姜涛说,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吃上自来水。

“我们村一直没有通上自来水,都是挑水吃,或是下雨的时候把山上下来的山泉水储存起来,可以吃上个把月,没水吃的时候,就到村里的那个大蓄水池挑。”村民华敬贵告诉记者。

“通上自来水之后,吃水肯定比之前要方便很多,不用再出门挑水了,而且我和老伴的年龄也大了,也挑不动了。”华敬贵说,“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 我还能吃上自来水。”

\

武王庄村“第一书记”王珏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

点击浏览下一张

武王庄村“第一书记”王珏修建的古栗园。

发展不忘历史溯源

武王庄村三面环山,一条河穿越而过,先天的地理优势,让这里土地肥沃,也让这里的村民从古至今种植栗子,拥有久远的历史。

走进武王庄村村口,十几种沧桑的大树被围拢起来,地面平整,有条沿河河道从一旁穿过,像一个小公园的模样。细瞧大树,质感粗壮,枝桠上还挂着零星刺球状东西,这吸引了记者的好奇,武王庄村“第一书记”王珏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栗子树,已经600多岁了。

“我们要发展新的农业产业,要革新,我们却也不能忘本,所以看到村里、山上还存留着几十棵600多年的古栗子树,我们便决定保存下来,在发展革新的同时,将历史也留给后人。”王珏望着盘根虬结的古栗子树说。

“之前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古栗树的重要性,王书记将这古栗园整理好,我们村民才越发感觉到保护这些古栗树不仅仅是留作观赏,古栗树对我们村的意义更大于观赏,因为它是我们农业的发展的一个见证,是我们村发展的一个印记。”武王庄村村委副书记杨勇告诉记者,现在村民对古栗园的保护更加的看重,之前认为没有多大用处,被破坏了几棵,而现在村民都自觉的进行保护。

农业调整从转变种植观念开始

西七里河村有着它独特的地理优势,适合经济树木的生长,但是,村民的种植观念比较落后,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尽最大的能力转变村民的种植观念,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让村民真正的富起来。

“入村之后,就先后带领村两委班子外出考察学习,先后带他们去烟台等地学习别人先进的种植技术,回来后,让村两委成员争当‘吃螃蟹的第一人’。”姜涛说,这样,也是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转变种植结构,改变村民的种植观念。

赵山头村“第一书记”唐传成告诉记者,赵山头村村民祖辈种植花椒,漫山遍野的花椒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花椒树种植上了,老百姓就依靠着这颗花椒结果,几年后花椒产量低了,老百姓也不知道哪里出了毛病,但只能这样一直种下去。”唐传成说,意识到老百姓的种植观念的问题,便决心进行改变。

“带着村里的致富能人走出去,将学校专家请来对花椒树进行检查减产原因,让村民真正的了解新型农业的种植方式,开拓眼界。”唐传成说。

武王庄村的“第一书记”王珏则将专家请到田间地头,“与其让村民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不如直接到地头上,村民有问题直接提问,这样的方式,更快的让村民接受。”王珏说,目前武王庄村的核桃和板栗合作社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一直以来村民种植核桃还是依靠着结种种植的方式,产量低,结的果小,品种不好。“村民之前不敢相信核桃也可以嫁接,直到将他们带到大学试验地,请专家现场演示,他们才知道核桃可以这样嫁接。”王珏说,现在村里的核桃大都使用了嫁接技术,进行改良品种。

“王书记带着专家来传授知识,大家学习了嫁接技术,产量不仅要比之前的高,品种优质了,之前的核桃苗6、7元一株的现在能提高到15元一株,农民增收不是一点两点。”武王庄村书记兼山亭区武王薄皮核桃合作社经理的王立俊说,村民改变了核桃的种植观念,对新的农业学习兴趣更加的浓厚,这些都是王书记带来的改变。

“我们将运用大学长处,为农村做好技术扶贫、优良品种、改变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从整体的农村产业进行调整,发展果林示范园建设,为新型农村做更多的革新。”唐传成说,他们三个“第一书记”将共同努力,以村带镇辐射全区的农业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