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农业文化遗产赋能黄河盐碱地综合利用学术沙龙

    2024-08-15 08:45:30 作者:张亚男 孙晓东 来源:科技处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浏览数:0

    814上午,学校召开农业文化遗产赋能黄河盐碱地综合利用学术沙龙。青岛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科技处处长赵龙刚出席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副处长曹银娣主持。
  会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云立新从个方面汇报了农业文化遗产赋能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模式创新研究基本思路。一是积极促进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发展,充分借力我校优势学科资源,探索我校人文社科学科如何擦亮农字招牌;二是从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创新基因入手,以促进多学科的跨界融合为抓手,探寻现代农业科研创新的靶向,通过传承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智慧和创新基因,开展相关技术创新;三是立足农业文化遗产的赋能作用,通过注重系统集成,谋划一个集成创新的科研路向,探索打造多维度、全链条、立体化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群落结构和循环系统的可行性,助力建设黄河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创新示范样板。

  赵龙刚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农业文化遗产和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为纽带推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迈入5.0时代。二是各科研团队要勇于跨越学科框限、学术壁垒,努力破除人才汇聚的现实局限,主动吸纳来自各方的科技创新力量,促进多技术领域的深度融合与跨界发展。三是构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集成创新与人才汇聚一体推进的服务体系,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四是通过促进我校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发展策略,着力激活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创新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焕发力量,驱动产业发展,充分彰显青岛农业大学助力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价值。

  学校高粱种质创制与利用创新团队、果实品质调控与质量安全团队、基层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团队等18个学术团队代表分别介绍了在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和预期成果。

  本次学术沙龙是学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新探索,是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搭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研究团队深度交流的平台,推动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前沿思想、创新模式、深刻理论及实用方法,开启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农学院、植物医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学院、草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化学与药学院、外国语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园林与林学院相关科研团队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