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薇教授参与申报第二届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情况的公示

    2023-01-29 16:47:47           浏览数:0

    我校吴薇教授参与完成的低温流通食品中高风险致病微生物快速识别与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应用”成果拟申报第二届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现进行公示,公示期:2023年1月30日至2023年2月3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实名向科技处反映。

联系人:黄毅 徐浩

邮箱:kjccgk@qau.edu.cn

 

 

一、基本信息

奖项

名称

中文

低温流通食品中高风险致病微生物快速识别与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英文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traceability of high-risk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n food during low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申报等级

■ 一等奖    □二等奖    □ 三等奖   

■同意调级

主要完成人

王娉,曹际娟,吴薇,姬庆龙,胡智恺,赵晓美,吴海江,何艳玲,陈颖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大连民族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北京市食品检验研究院,新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奖项的主要项目来源

□ 国家级    ■ 省部级    □ 其他    

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

  1. 辽宁省自然科技基金项目“沙门氏菌强致病株分子鉴定与分型溯源新技术研究”(20102080
  2. 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课题“北京地区重要食源致病微生物溯源研究与应用”(D171100002217002);
  3.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冷鲜肉中耐药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特性研究”(2016JK006);
  4.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食源性腹泻病原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及快速检测产品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研究”(2016JK022)。

奖项的主要项目起止时间

起始:201011 

完成:       2019 11 19

组织验收单位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成果登记号

G2013-525

G2021-049

G2021-137

G2021-149

成果登记时间

201345日;

2021130日;

2021616日;

2021616日;

二、奖项简介

低温流通食品包括肉、乳、水产,蔬菜、水果等,种类繁多,市场需求量大,伴随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低温流通食品面临的需求与挑战受到高度关注。低温流通食品中微生物种类复杂,如不能精准识别生物危害物并对其进行快速检测与溯源,极易造成通过受污染的低温流通食品进行长距离传播的巨大风险,威胁食品安全,制约低温流通食品贸易,并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项目历时数年研究,实现了从关键技术到产品、装备的突破。

1)针对低温流通食品中生物危害物种类多,分布不均匀,目标物浓度低等问题,研究建立了低温流通食品中高风险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体系,发明了基于核酸适配体、恒温扩增、数字PCR等技术的细菌、病毒和产毒真菌快速检测方法,筛选的核酸适配体亲和力是抗体的3.6 倍,突破了贝类、果蔬等低温流通食品中痕量病毒难富集的技术瓶颈,研发了具有比ISO/TS15216-2:2019标准更高灵敏度的甲肝病毒检测方法,发明的新冠病毒恒温检测方法获得国际专利授权,开发的产毒真菌数字PCR方法,无需分离培养6小时内即可完成96份样品的检测,灵敏度比荧光PCR方法提高了3个数量级,满足了对低温流通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检的准,检的精,检的快的现实要求,提高了监管人员对低温流通食品中生物危害因子识别和发现的能力,在行业内有引领作用。

2)将低温流通食品中高风险致病微生物研究由传统的“菌/毒株研究”模式提升至以基因组学与传统微生物学相结合的“组学大数据”新模式,开创了应用大数据解决关键问题的新模式,解决了快速溯源技术匮乏的难题。建立了高风险致病微生物快速溯源方法5种,完成2000余株菌/毒株全基因组测序,包括9大类常见低温流通食品的多种食品基质,覆盖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目标微生物的溯源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供了数据及实物资源支撑。建立了食品中微生物宏基因组学标准操作程序2套,推动从大数据获得构建到产业防控应用的系统性探索。成果已经推广至食品生产企业,解决了企业内部微生物污染难溯源的问题。

3)发明出低温流通食品中高风险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及装备,解决了现场检测技术落后、装备缺乏的难题。研发新型快速检测试剂盒9种,均实现规模化生产。设计并研制了全自动一体化潜在高风险致病微生物快检仪,仪器配有可自由移动的双机械臂,温控板块可以更好地实现检测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适用于不同规格样品的同时检测。同时设计了一款NEMO软件程序,检测过程可以直接导入软件中,启动程序便可实现一键化检测,可自动高效地完成繁杂的实验操作,以减少人为误差。在1小时内完成48个样本的检测,最低检出限为1 CFU/mL,线性范围为10-106 CFU/mL

申报团队制定行业标准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件,其中国际专利2件;发表论文43篇。据不完全统计,项目累计检测近万批次样品,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227.7万元,新增利润 1850.3万元,新增税收 544.79万元,为食品企业、检测机构、监管部门等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项目成果在市场监管、第三方检测机构、企业等广泛应用,为市场监管执法、市场秩序维护、行业行为规范、消费者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市场监管技术的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