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动态

《农民日报》重点报道创新“田间课堂”技术服务模式

    2021-11-02 08:48:40           浏览数:0

  【编者按】10月22日,《农民日报》6版《教育培训》以《把课堂搬进地头田间——青岛农业大学创新“田间课堂”技术服务模式》为题,报道青岛农业大学开展田间技术培训,扎实服务三农。

  “采用这项技术的示范田,今年小麦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达到800公斤以上,水肥充足的前提下,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超吨半粮’没问题。”三秋正当时,正午高悬的日头底下,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雯正带着团队与青岛市农技专家们一起观摩今年试验田的玉米长势,丰收在望,皮肤黝黑的农业专家们,个个喜笑颜开。

  把课堂搬进地头田间,让研究技术成果直达种粮户。9月16日,受青岛农技中心邀请,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晶珊、姜雯、乔利仙带领学院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赴平度市蓼兰镇参加青岛市“2021年秋作物新品种新模式展示评价暨堆肥技术现场观摩会”,并通过“田间课堂”的形式,讲解前沿种植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服务青岛现代农业发展。

  高油花生新品种  加满“油瓶子”

  食用油安全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不能让油瓶子攥在别人手上”。培育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对增加食用油产量和品质、减缓我国食用油紧缺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统计,花生籽仁含油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直接经济效益可提高7%;高油酸花生则由于其耐储存延长货架期而深受消费者和食品加工企业的青睐。但花生高油种质资源匮乏成为高油育种的瓶颈。针对这一难题,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晶珊和乔利仙团队,经过20多年创新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了培养基上离体诱变和离体定向筛选花生高油突变体新技术,获得的筛选突变再生植株籽仁含油量均达到高油标准(含油量55%以上),创制高油新种质170余份。从新种质中直接培育高油(含油量达到55%以上)花生新品种5个,突破了花生高油品种培育难题。结合杂交手段育种了国内首个兼具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宇花18号。

  “宇花9号含油量为国际上最高;宇花61号是首个传统出口型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深受出口企业喜爱,有望成为花育22号高油酸替代型品种走向国际市场……”在青丰种子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今年50多个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喜获丰收。来自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王晶珊和乔利仙教授团队对花生新品种展示田部分自主培育的品种进行了介绍。

  该团队近年来选育登记花生新品种20余个,其中6个品种经营权转让企业。育成的花生新品种无偿赠送农民、合作社及农场等花生良种2万斤以上,并多次辅导种植栽培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用实地的行动和超高含金量的技术成果直接支援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事业。

  绿色高效新种植  盛满“粮袋子”

  “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愈益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主题、新常态,玉米产业发展进入节本增效、提质增效、高产高效和绿色发展转型的新阶段。青岛农业大学刘树堂和姜雯教授团队针对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进行多年研究。姜雯教授介绍,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相比,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解决了玉米关键生育期缺水,中后期追肥难突出问题,增产11%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2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每亩节省劳动力2-3个。

  在“田间课堂”上,姜雯教授现场介绍了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情况,详细讲解了滴灌铺管模式、精量灌溉施肥等技术要点,除了此次培训,据统计,姜教授团队已经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服务累计达到2000余人次,“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在山东省各地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并且被列为山东省2019和2021年度农业主推技术。

  牧场垃圾再利用  唱响循环农业主旋律

  在青岛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的一片空地上,几台机器不断翻搅着两堆“小山”一样的褐色堆状物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此次“田间课堂”一课的重要内容——农牧有机废弃物生物多效堆肥。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雯现场讲解了堆肥原理过程,并带领大家观看了现场发酵好的有机肥。“这里的堆肥以农牧有机废弃物牛粪、菌渣、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添加自主研发的高温腐熟菌剂和酶制剂,进行条垛堆肥,采用‘翻抛+破碎’技术,减少了专门粉碎设备、省工省时,发酵15-21天即可制成优质生物菌肥。”这些味道、外观并不美观的有机粪肥,在专家教授眼里是大宝贝,珍贵得很。

  结合区域内的种养循环,低成本农牧有机废弃物生物多效堆肥技术应用显著改善了农牧综合质量,提高作物抗逆性,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作物质量和产量,亩平均增收200元以上,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乱堆乱扔是污染物,合理利用是宝贝”。近年来专家团队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服务累计达到1000余人次,建设示范基地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