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7 00:00:00 浏览数:0
学习贯彻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
本报青岛1月15日电 (通讯员刘志峰 孙景军记者王建高)今天,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青岛康普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国内首个“高性能节能发动机油联合研究中心”启用。新年伊始,青岛市崂山区传来喜讯,海信集团全球最大研发基地动工;投资1.5亿元的中船重工716所多种电子产品的总装生产线、电装生产线、仿真调试环境试验中心和产品测试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
这是崂山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成果。
崂山区委书记齐家滨表示,崂山区加快实施“中心突破、板块支撑、双轴辐射、全域统筹”空间发展战略,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抓手,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来崂山区生根、发展,建设一批面向崂山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崂山区自主创新科技力量的重要部分,把崂山区内外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立足崂山,面向世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动崂山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力量分散、分割、分离的问题,形成区内外科技资源互动、产学研一体的格局,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科技园区和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区长杨鹏鸣说,把科技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崂山区内聚集了全市约2/3的海洋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拥有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14个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科技“存量”资源非常丰富。
推进重点孵化器建设,科学布局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7000平方米青岛联通云计算基地一期工程750个机柜即将投入使用。国家生物医药中试中心一期建成,首批企业入驻生物公共服务平台,二期主体封顶。随着青岛国际创新园一期今年年初投用、山东焦化冶金与新材料研究院等7个院士工作站建成、新能源产业园开建、百万平米孵化器布局等一批蓝色、高端、新兴的高技术项目实现科技产业化,创新驱动战略在崂山区开花结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2家,6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万人专利拥有量继续保持山东省首位;成功创建山东省唯一的知识产权示范区和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区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500家,孵化成果率达20%,其中中小企业占30%。全区新三板签约培育企业共32家,其中16家是通过孵化器诞生。去年,该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2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6亿元。
崂山区创新人才集聚优势为全区高新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崂山区出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崂山区将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聚集区,以生物医药产业园、通信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生物医药、光电、新材料、高端装备、海洋科技等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对10个优秀创新团队每个团队获得20万元政府津贴。
最近,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同意批准在崂山区增设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青岛世展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信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研究方向涉及光电、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截至目前,崂山区共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分站5家,专家工作站14家,国家级中心数量达到4家,数量均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