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态

农民日报:跨越1300公里的科技扶贫之约

    2019-12-06 08:45:26           浏览数:0

  【编者按】11月3日,《农民日报》以《跨越1300公里的科技扶贫之约》为题发表了青岛农业大学科技扶贫助力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林区脱贫的纪实报道。报道指出,2018年1月,青岛农大与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签订合作协议,范围涉及草业、动物养殖、智慧牧场、野生花卉驯化、林下经济、乡村振兴等方面。随后,启动共建草牧林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暨教学科研基地,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个项目取得初步成果,成功引导林场发展林下高效生态农业,把植树造林与增收致富有机结合,既绿了山,又富了农,同时推动学校草牧林农相关学科专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为国家战略发展做出贡献,体现出高校服务的高速度、高效益。

  全文如下:

  这几天,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里,一片久违的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运送蘑菇。今年,桦木沟林场首次在林下种植了300多亩大球盖菇,按照每亩2.5万元销售价格计算,林场仅这一项保守估计就有将近800万元产值,实现创收100万元以上。

  这样一大笔额外收入并非“意外之财”,而是来源于一项跨越1300多公里的校地合作。

  “蘑菇教授”为农民蹚出致富路

  “我种了6个食用菌棚,平均每个棚纯收入接近5万元。没想到靠种蘑菇也能发家致富,这可全托了‘蘑菇教授’的福!”新开地乡双山子村苗清宇最近逢人就说这句话。他在外打工赚钱后,响应乡里的号召,开始尝试种食用菌,没想到当年纯收入达28万元,创造了当地个人种植食用菌纯收入最高的纪录。

  而他提到的“蘑菇教授”是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郭立忠。

  在食用菌种植方面经验丰富、已在全国多地成功指导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郭立忠,第一次来就相中了新开地乡这块“宝地”。他认为该地区昼夜温差大,通风良好,适合种植食用菌。于是带领团队从2018年开始在新开地村试种植。

  在距离克什克腾旗100公里的桦木沟林场,记者看到,在一排排整齐的树林下,一垄垄蘑菇长势喜人,整整300亩的林下蘑菇园,让老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种植食用菌过程中,他们发现在最炎热季节,其他地区受高温影响,食用菌已经停止生长的情况下,当地还能生长出优质食用菌,并且价格高、增收快,这无疑是为当地村民找准了一条致富门路。

  “蘑菇教授”的研究成果迅速在当地复制。高地村村民王寿文自己承包了荒山,在发展特色养殖没挣到钱后,改为种植食用菌后,实现了扭亏为盈;广华村支部书记梁立敏带领村干部身先士卒发展食用菌种植,村民们纷纷效仿,每个棚(半亩地)纯收入超过3万元。

  目前当地食用菌产业形成了产业链条,食用菌园区里包含菌棒生产加工、冷藏保鲜、烘干等环节一条龙服务,周边百姓纷纷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桦木沟林场有林地资源120万亩,有大量松针腐质土和各种秸秆资源,同时还有很多具有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资源。我们坚信能够在这里创造出一片天地。”郭立忠告诉记者。

  林草牧地区脱贫的“青农方案”

  退耕还林之后“怎么办”,几乎是所有林区发展中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关键问题就是林工收入减少,植树护树积极性不高。此外,林场有大批林地,还需要解决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

  正是在此背景下,一场横跨南北1300多公里的校地合作横空出世——

  2018年1月,青岛农大与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合作范围涉及草业、动物养殖、智慧牧场、野生花卉驯化、林下经济、乡村振兴等方面。随后,启动共建草牧林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暨教学科研基地,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个项目取得初步成果,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更体现出高校服务的高速度、高效益。

  由青岛农大盖树鹏教授团队承担的“野生花卉的驯化与开发”正在火热推进中。盖教授告诉记者,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独特的野生花卉资源,其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花卉就有200多种,极具产业化开发潜力。

  盖树鹏教授团队已在当地建立了野生种质资源圃,对重点筛选出来的花卉资源进行驯化和新品种培育,同时进行商品花卉引种,助力当地发展特色花卉产业,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该项目目前已成功吸引一家青岛园林花卉公司主动投资、参与合作。“花卉产业包括盆花、切花、干花以及中药材、生物杀虫剂、化妆品、香料等各种衍生品的开发,构建种苗繁育、景观示范、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我们对此非常看好。”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青岛农大“浆果教授”刘更森的“林下灌木类果树引种与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在当地引进了蓝莓、树莓、醋栗、穗醋栗等小浆果类果树进行品种区域化试验。小浆果种植属于生态主导型产业,对于未来开创全域旅游、森林小镇、功能性水果生产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林场发展林下高效生态农业,把植树造林与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既绿了山,又富了农,又推动了学校草牧林农相关学科专业发展,为国家战略发展做出贡献,可谓一举多得。”青岛农大党委书记李宝笃说。

  现代科技升级传统产业

  “林草牧区的乡村振兴不能仅仅依靠几个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更不再是传统的建几个蒙古包就能实现。”研究院院长、青岛农大规划处处长赵金山教授,作为该合作项目的设计者和具体推动者,他对克什克腾旗的情况了如指掌。

  赵金山介绍,克什克腾旗土地面积山地和森林较多,但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率低,土地沙化仍是当前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特别是随着围封禁牧的实施,牧民主要收入渠道降低,空心村、老龄化日趋严重,乡村文化逐渐式微,乡村振兴任务艰巨。

  因此,在这一场“千里姻缘”的合作中,青岛农大给自己定下了清晰的目标任务——充分挖掘当地现有资源,调整原有产业结构,培育和植入新产业,延长和健全产业链条,以生态农业、林业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建设国际一流的牧草林示范区。

  而这一雄心壮志,正来源于青岛农大充分把握现代农牧林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发展理念,建设了一批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

  由青岛农大盖伟玲教授进行的“克什克腾旗林草牧乡村振兴规划”已经完成,将分期实施,目前进入200亩灵芝采摘园和长440米、宽75米用当地野生花卉勿忘草和卷耳组成的哈达彩带坡规划建设中。

  除传统的草牧林农等学科专业的深度参与之外,青岛农大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人才优势,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推动构建“智慧农场”项目。

  “我们通过AI动物面部识别技术,建立了动物图像档案,通过GPS耳标精准定位记录动物运动轨迹,实现远程放牧。”项目负责人、该校海都学院大数据学院院长李长忠老师告诉记者,该项目具备养殖管理、远程放牧、品质追溯、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每年只需花1800块钱,就能在线领养终生放牧的草原羊,轻松实现都市人“我在草原有只羊”的梦想。

  “如今,研究院已组建林下食用菌产业、林区牧草产业、野生花卉驯化、智慧牧场、林下浆果产业、林区作物种业、林草牧机械装备等9个团队,基地总面积4万余亩,有100多名师生参与到研发工作中,预计今年可形成产值5000万元,明年突破亿元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青岛农大校长宋希云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