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态

美国大旱引发中国粮食安全思考 专家论证走出去开发海外大型钾矿

    2012-09-07 00:00:00           浏览数:0

    一场来自美国的粮食危机正让中国的专家们寝食难安,也让远在加拿大的一块96平方公里钾盐矿区的重要性凸显。这一切远非单纯的蝴蝶效应,而是因为钾肥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以及13亿人的餐桌。

  最近3个月,受美国56年来最严重旱灾的影响,全球玉米价格上涨了23%,小麦价格上涨了19%。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相继发出“全球可能发生粮食危机”的警示。

  8月29日,多位专家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开发加拿大300万吨/年氯化钾项目(中钾项目)进行了论证。这一项目也是2010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加拿大期间签署的14个两国合作项目之一。

  “储备钾肥就是储备粮食”

  一个远在加拿大的矿区与中国农民地里的粮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其所连接的300万吨钾肥项目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有着巨大价值。

  钾肥(氯化钾)作为一种重要肥料,对中国的粮食产量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10个省份对水稻的钾肥施用量和增产效果进行实验表明,按现行的施肥标准,每亩多施用一公斤钾肥,可增产4—6公斤粮食。

  而现实是,我国钾盐(提取钾肥的矿物原料)资源严重不足,2010年国土资源部确定钾盐为我国紧缺的8种大宗矿产之一。中国钾盐的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2.36%。我国钾资源主要集中在青海察尔汗盐湖和新疆罗布泊盐湖,两个矿区开采量已接近极限,再过度开发,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

  国务院参事、国家开发银行信息总监胡本钢认为,不仅仅是粮食,烟草、糖料,还有一些油料,蔬菜、水果都需要钾肥。我们还有三分之二的粮食种植在中低产田,钾肥有50%靠进口,企业“走出去”开发钾矿,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因为钾肥价格上升,将导致农民种粮实际成本上升,最终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储备好钾肥就是储备粮食,就是储备耕地资源,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好这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表示。

  参加论证会的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强调,钾资源不只是中国缺,美国、巴西、印度等农业大国也都缺乏钾资源,今后对钾资源的争夺是全球性的。“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做好钾资源开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国际铁矿石价格连年上涨,一年涨60%—70%,中国的钢铁行业不堪重负。现在国际矿业跨国公司很想在钾肥这个行业重演在铁矿石领域的梦。“我们在钾肥这个行业一定要采取措施,寻找资源,打破他们的垄断。”

  国际钾肥市场的垄断必须打破

  中钾项目所依据的矿产资源在KP-488矿区。该矿区位于全世界钾盐资源最丰富的加拿大的埃尔克波因特盆地中心,产矿区面积96平方公里。这一矿区东部、西部、北部,是必和必拓公司的钾矿区块,南部是俄罗斯阿康肥料公司的钾盐区块。钾盐矿区几乎被钾肥国际巨头瓜分完毕。

  民营企业中川国际经过艰苦的努力,于2009年获得了矿区探矿权,2010年获得了采矿权。

  近年来国际钾肥市场价格持续上涨,钾肥价格从2002年的150美元/吨飚升至2008年的700美元/吨。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的到岸价为470元/吨。一些钾肥国际垄断巨头限产提价,我国在世界钾盐市场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只能受制于人。

  “我们始终有一个梦要让中国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钾肥。我们用钾肥不再看外国人的脸色。”中川国际董事长孙昔铭说。

  郑新立表示,他们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关注加拿大的钾盐项目。中川国际在加拿大获得钾盐采矿权,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可能成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个范例。

  “国际钾肥市场的垄断比欧佩克石油组织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还要厉害,垄断程度更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300万钾肥项目如果建成对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有利于打破国际钾肥市场的垄断。

  呼吁民营国企强强联手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强调,要抢抓机遇。现在关键问题是要落实。

  “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改委、商务部的支持很大,这给了我们信心。”孙昔铭说。

  5年来,中川国际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走出了一条国际化的道路,不仅培育了一支国际化团队,而且积累了国际化的经验。迄今,中钾项目在地质、可研、环境评价、基础设施配套、交通运输等方面进展顺利。然而,好事多磨,资金问题正成为中钾项目推进的最大障碍,这也使得项目进程一拖再拖。

  该怎么解决资金问题?论证会上,多名专家呼吁民营企业与国企强强联手,共同建设海外大型钾肥基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体制优势,实现资源、技术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