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0 00:00:00 浏览数:0
本报讯(记者刘莉)“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与技术的距离越来越近,对经济和社会活动带来越来越大的直接影响,人们对科学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往往寄予过高期望,常常过度要求科学获得即时效益,从而妨碍对真理的追求。”9月8日在此间开幕的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直言社会上的功利科学观。
韩启德认为,功利科学观屏蔽了科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甚至使科学沦为技术的附庸,带来行政对科学的过度干预和学术自主的丧失。坚持追求真理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需要克服功利主义的科学观。“这是我们在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需要注意的另一方面。”
在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为主题的致辞中,韩启德特别谈到,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但中国文化“重关系而轻确定性”的传统给中国科学发展带来特殊的挑战。
他说,现代科学要求对一定范畴内事物运动的规律得到固定不变的答案,并使用数学模型做出定量表述。对这种确定性的追求,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特性,也是现代科学的威力和魅力所在。从牛顿用三大定律描述力与运动的现象,到爱因斯坦用确定性的公式否定经典力学,再到当今科学家靠确切数据寻找“上帝粒子”,现代科学就是在追求确定性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的。神九天宫交会对接,一定要精确计算,来不得半点模糊,人们为之惊叹的不仅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更是对“精确”科学的由衷认可和肯定。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追求确定性。中国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不存在事物,所以中国传统学术重在观察和研究整体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有其优越性,并为中国文明带来近两千年无与伦比的繁荣和发达。但由于复杂系统中关系的边界难以确定,古人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有从“常无”中才能“观其妙”,而从“常有”中只能“观其徼”。因而中国人讲究意会,讲究在模糊中达到平衡,对确定性缺乏追求,对数据存在的天然淡漠,这些又是与现代科学有冲突的。韩启德希望中国学术界在坚持传统整体观和辩证观的同时,能虚心学习现代科学的长处,努力追求范畴内的确定性,融合中西之长。
“科技工作者聚在一起时,常常会忧虑当前社会科学精神的不足,常常希望政府能采取这样或那样更有效的措施,也时时会发一些牢骚。”韩启德说,这都能理解,但光是提出批评意见,光是空谈大道理,其实是一种偷懒和逃避的做法。批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应该拿出积极的建设态度,从我做起,带头践行科学精神,我们自己做好了,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全社会才有希望。
他借用梁启超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勉励中国科技工作者。“中国好不好,责任不在那些宏大的概念上,在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上;中国的科学昌明不昌明,责任也不在别处,在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身上。推动中国的进步,振兴中国的科技事业,都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努力也许是微小的、平凡的,却一定是向上的、向着光明的。请大家相信,‘功不唐捐’,只要我们无怨无悔地奋斗了,历史就不会忘记!”